目前分類:佛法無邊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2年12月03日11:22   新浪佛學

明月

明月

有一個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決定把衣缽傳給弟子,無奈眾多弟子中只有三人悟性較高,他決定考察他們。一天,老和尚吩咐這三個弟子各去買一件又便宜又能塞滿禪房的東西,老和尚給了每人一枚銅錢後,有兩個弟子馬上出去了,可是另外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身邊打禪,沒有行動。

  到了晚上,有一個弟子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他買了幾車乾草,足以填滿禪房了,老和尚聽後搖頭蹙眉,非常失望,接著,另一個弟子也回來了,只見他從袖中取出一支蠟燭,然後把蠟燭點燃。老和尚見狀,口念“阿彌陀佛”,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這時,老和尚把目光轉向身旁的弟子。只見弟子起身,首先將銅錢還給老和尚,說:“師傅,我買的東西就要來了。”然後他吹熄了蠟燭,禪房內一片黑暗,那弟子緊走幾步推開禪房的門,轉身對老和尚說:“師傅請看,弟子買的東西已經來了。”師徒四人向門外望去,只見天上一輪滿月,月光照進禪房,禪房裡灑滿光輝,一片通明。

  老和尚驚訝得半晌無語,許久才問打禪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弟子回答說:“乾草固然能裝滿禪房,雖價廉但卻使禪房不潔而且一片黑暗,蠟燭小如手指,不值一文,但是燭光能充盈禪房,買蠟燭的師兄沒有非凡的智慧不可能想到!”這個弟子沉吟片刻繼續說:“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謂九天中最無價之物!月光為何物,月明則天明,天明則地明,天明地明則心明;然佛明四宇,佛明我心,可見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聞言,已經不用再多說了,隨即脫下袈裟披在打禪的弟子身上。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新味,料得少人知。”生活之中明月之心不可無。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3日13:06 新浪佛學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春去秋來似三更夢,世事如霜露,人間真是苦空無常。如何在這消極的層面上,積極開創我們的未來呢?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春天青翠的楊柳,像人生蓬勃的朝氣,到了秋菊泛黃時,已近人老珠黃的暮年了。在迅速變遷的時空中,世界有成住壞空的流轉,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輪迴。“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在短暫瞬息的生命裡,多少榮華如三更的噩夢,乍然驚醒!多少富貴似九月的寒霜,旭日一出,什麼都溶失了,沒有了。世間上,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執著留戀。

  過去佛陀的弟子難陀,就因為耽溺於世間的榮華,不肯出家,佛陀才以神通方便度化他到天宮、地獄參觀,使他覺悟榮華富貴並非最安樂、最究竟的,難陀才能做一了斷。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3日12:03   佛教在線

忿怒蓮師咕嚕乍波(Guru Drakpo)

忿怒蓮師咕嚕乍波(Guru Drakpo)

  普巴忿怒蓮師,藏名為“咕乍璣拉呀”,咕乍即“咕嚕乍波”,譯為忿怒蓮師,而“璣拉呀”即為普巴金剛,顧名思義,此尊即為忿怒蓮師與普巴金剛之變身。蓮花生大士曾經預言:“未來末法時代,由於人心險惡,累犯戒律,如是惡緣,造成厲鬼邪魔紛擾世間,或因不善共業,眾生遭受癲狂、暴斃、自殺等等不吉祥、不順遂等果報。”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4日10:56   無相齋佛畫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文/ 無相齋佛像畫院

  工筆重彩、絹本、礦物色、北京無相齋佛像畫院恭繪、460cm*185CM

  北京無相齋佛像畫院恭繪《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兩幅作品,一幅在香港寺廟,另一幅在雲南寺廟,在宋人的基礎上做了重大修改,共花時3年時間恭繪完成。以清淨之心,恭繪莊嚴佛像。

  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這尊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他的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隻手,每一隻手的手掌中間又有一隻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

  萬頃波濤,四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莊嚴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紺發垂肩,雙唇上下都有鬍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全圖賦色妍麗,瓔珞裝飾和七寶蓮台都描繪得十分仔細。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這些特色都與傳至日本的南宋佛畫十分類似,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5日11:16   新浪佛學

誰是後人

誰是後人

  天皇禪師參訪石頭禪師,一見面就問道:“如果超脫定慧以外,請問你還想告訴別人甚麼?”

  石頭:“我這裡根本沒有人束縛,談什麼超脫?”

  天皇:“你這樣說話,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頭:“你知道'空'嗎?”

  天皇:“我對'空'早有心得啦。”

  石頭:“唉!不料你還是從那邊(指迷的世間)來的人。”

  天皇:“我不是那邊的人。”

  石頭:“我早知道你的來處了。”

  天皇:“你怎麼毫無證據就誣賴我呢?”

  石頭:“你的身體就是證據。”

  天皇:“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可是究竟應以什麼去啟導後人呢?”

  石頭終於大喝一聲,斥責道:“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在這一喝之下,天皇豁然大悟!

  在真理實相中,本來一切如空,沒有相對的是非好壞。例如束縛與解脫,空與有,前與後,這些相對法,與禪是不相應的。禪,離四句絕百非,無論什麼,甚至都不許有此一概念的,學者若能空諸所有,不悟而何?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5日11:30   無相齋佛畫院

南無釋迦摩尼佛

南無釋迦摩尼佛

  絹本、工筆繪畫、礦物顏色、北京無相齋佛畫畫院恭繪

  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本為迦毘羅衛國太子,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誕辰日。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5日12:53   新浪佛學

插秧詩

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當我們走到寺院的門口,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大腹便便,背著一個布袋子的和尚,我們都稱他為彌勒佛。實際上,彌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個心寬體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這首詩的作者。依照我國傳統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時常背著袋子在社會各階層行慈化世。有一天,當他跟農夫在一起工作時,心有所感,因此做了這一首詩。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12月04日11:24   中華佛光文化網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最普遍的女性神祗信仰

  在中國,幾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龕中,都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影。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但說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就實在太少了。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觀世音菩薩就與老百姓結下了很深的因緣,以至曾出現家家供觀音、人人念觀音的情形。

  觀世音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東漢的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姚秦的鳩摩羅什譯為“觀世音”,唐代的玄奘譯為“觀自在”。此外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聖觀音”等。其中以“觀世音”譯名最為流行。這主要是因為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素被尊為經中之王,其中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尤為盛行的緣故。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由於須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觀世音”一變而為“觀音”,這正符合了中國人好簡略的習慣,於是“觀音”之名沿用至今。那麼,“觀世音”或“觀音”的意思是什麼呢?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從自修法門而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通過觀察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而明心見性的,即《楞嚴經》所謂“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一是從度化眾生的途徑而言,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通過觀察世間的音聲而循聲救苦的。

  至於“觀自在”,是指通過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性空,獲大解脫,而得自由自在的意思,這主要見於漢傳佛教中最流行的玄奘法師所譯《心經》。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覺手冊 (作者: 中華民國正念動中禪學會 )

Email:

活在當下的實修法門

念頭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動,
當念頭來時,
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
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證。
   --- 隆波田 禪師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心也會有誤區。比如,任何一種導致你專心致志的靜心都是錯誤的。你會變得越來越封閉,而不是變得越來越開放。如果你縮小你的意識,而專注於某一事物。如果你排斥整個存在,而集中於某一點,那麼在你內在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力。這樣「專注」(attension)一詞的意思就轉化成了「處於緊張狀態」(at-tension)的意思了。專注,這個詞的發音,本身就已經給了你一種緊張的感覺。

  專心是有用的,但這不是靜心。在科學研究中——在科學探索中,在科學實驗中——你需要專心。你必須專注於一個問題而排除其他一切事——要專注到幾乎把其餘的整個世界都忘掉。只有你正在專注的問題才是你的世界。所以科學家們都會變得心不在焉。過於專注的人往往總是心不在焉的,因為他們不懂得怎樣向全世界打開自己。

  我讀到過一則軼事。

  「我帶來一隻青蛙」,一位科學家說,他是一位動物學教授,此刻正微笑著對全班學生說:「這是剛從池塘中捉來的,這樣我們就可以來研究一下它的外表,然後再來解剖它。」

  他小心地打開隨身帶來的包袋,裏面是一份精製的火腿三明治。這位傑出的教授驚奇地看著它。

  「奇怪!」他說:「我清楚地記得我已經吃過午飯了。」

  科學家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他們只專注於一點,整個頭腦就變得非常狹小。當然,狹小的頭腦也有益處:它更具穿透力,它會像針尖一樣敏銳;它能切中要害,但卻因此錯過了周圍大部份的生命。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就像一條平面移動的軌跡,「記得自己」則是向上飄昇的超越力量。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坐在船上隨波逐流,只有少數人懂得以「記得自己」的氦氣慢慢吹飽脹氣球。

終於有一天,激流奔行至可避免的大瀑布,所有的人都墜入瀑布底,葬身水中,只有他們乘著「記得自己」的氣球飛上天空,飛向無邊無際的宇宙。

2

自從出過一次車禍後,每個人都提醒我小心開車。


我再度離開第四道社區,準備進軍洛杉磯、歐亥、賭城、大峽谷時,莎拉笑瞇瞇提醒我,開車時要「記得我在車子裏開車」。

3

記得自己即是第三種意識狀態:自我意識,累積足夠的自我意識,將會打開高等情感中心,成為第五種人。

4

記得自己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覺察到自己的現況,從機械性的泥沼中暫時跳出來。

5

人其實一直沈睡著,只有記得自己的時候,才瞬間醒過來。

一般人不看重記得自己,所以偶然醒來一下,又必然再度沈睡。


第四種人看重記得自己,把記得自己視為現階段最大的努力目標:從偶然、瞬間的清醒開始,逐漸增加清醒的頻率、深度、長度。

6

晚期的禪宗喜歡教人參話頭,如「我是誰」。

這是非常好的提醒,提醒人記得自己。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指法身》

教授:創古仁波切
地點:香港  
時間:2008.05.02(下午)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
永松法師 / 江翰雯
校對
堪布丹傑
  

今早說到止觀的「觀」。觀禪可分兩個部分:

一、   比度:透過理論和邏輯推理的方式。

二、   現前:直接觀心性,直接現證心性,直接體驗的方式。

     現前直接觀看心性的方法中,又分:止定觀照和動念觀照

止定觀照

所謂的止定觀照即是赤裸裸地觀看這一念心並非透過思維,而是直接證悟空性、了悟「明」是什麼

思維二轉法輪的空性和三轉法輪的明空、如來藏、本智,在知識上思維而生起信心,是顯乘的修持,以此建立穩固基礎。

到了密乘大手印時,有了之前信心的基礎,再由上師指引心性,如此就能直接明瞭心性是空、空的本質亦是明,以此方式來做禪修。

 止定中觀照自心的檢驗方法

1, 觀照時我們看這一念心,會體驗到空性的狀態,就是你觀察心的本質時,看不到它的顏色和形狀。法本中提到,我們要觀照心的本質有否顏色、形狀,從哪裡生起,消失到哪裡等等。止定觀照的修法是在心平靜時觀照,而不是觀照妄念的生起。我們要去觀察,如果這個安住之心有顏色的話,是什麼顏色?有形狀等等嗎?要如此直接觀察,心有生起、駐留或消失嗎?心在身體內或身體外?

2, 安住之心跟原本的心到底是同一個還是不同的兩個?安住之心以外還有其他的心嗎?是本質相同的同一個心,還是有不同於安住之心的心?

3, 安住之心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的「空」嗎?就像經典所說的(不存在的)「兔角」嗎?這一念心是這樣的嗎?

4, 在安住的止定中,要無分別地來觀看,先運用前面的步驟,止定之後,知道這心的空性並非空空的空性,然後再觀察這一念心是不是清晰、明覺的,雖然在止定中,但卻是舒服、清晰的。是否如此,要做觀察。

5, 觀照「止定」的本質時,會不會什麼都不清楚,沒有任何覺知,黑濛濛地。是否發生這樣的情況?

6, 觀照在止定的本質當中是否很清晰明白?是否沒有粗的、強烈的情緒妄念,在此情況下,心是否還是能夠明覺、明照一切

 止定觀照的層次要點有三:

1, 知識和理論上的瞭解

2, 體驗或經驗

3, 了證

知識和理論的瞭解是基礎,以此基礎進入禪修時,雖要想「心是什麼顏色」等等,但禪修不是在「思維」,而是去體驗。雖然要有理論基礎,但要去體驗、感覺;透過體驗的方法去觀照心是空性、是明覺的,要有經驗跟覺受。知識上的理解是沒有用的,經典上說:「知識的理解是乾枯的,沒有感受和成果」,一定要有覺受,之後才是證悟。

以上是透過六種觀照的方式在止定中觀照自心。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 – 2012年10月24日 下午12:04

記者吳政紘/台北報導

今年的日本職棒選秀又有3位來自台灣的優秀青年好手(張奕、陳傑憲、楊家偉)提出申請挑戰日職,這樣的人數或許不是歷年旅日台灣球員最多,不過,越來越多的球員選擇提早離開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寧願選擇加入日職,第一時間也不考慮中華職棒,點出了台灣棒球的問題。


中華職棒大聯盟明年將過24歲生日,這個已經「成年」的聯盟除了要在營運部分加強許多之外,恐怕還要面對台灣優秀球員出走的問題,才不會淪為「次級聯盟」。

讓我們想想,為什麼這些國中畢業的球員必須忍受語言不通與想家的思念,到外地打球呢?
原因不外乎,想打職棒,但國內環境太差!

若在日本高中畢業或是日本大學畢後,被日本職業球團相中的話,可以不受洋將資格限制,增加自己在日職的優勢,此外,在日本待久了,日語功力提升,就算以後不打球,還是有許多出路。

因此,越來越多過去國內職棒著名教練,選擇讓第二代赴日打球,也不考慮讓「他們」留下,這對喜愛中華職棒以及台灣棒球的球迷來說,留不住這些優秀的台灣球員是一件難過的事。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房地產大亨川普將投下震撼彈,美國媒體報導他將於美國時間24日公布歐巴馬的離婚文件。


川普昨(23)日表示,他將在美國時間24日宣布「震撼的消息」,且「可能」扭轉總統大選。儘管川普不願描述細節,不過對沖基金海風投資公司(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創辦人和總裁卡斯卻先破梗表示,川普將公布歐巴馬的離婚文件。
歐巴馬與第一夫人蜜雪兒總是在媒體前面展示恩愛的一面,不過川普將聲稱他找到的文件,足以顯示歐巴馬夫婦在20年婚姻,一度認真考慮離婚。


美國作家克雷恩(Edward Klein)今(2012)年稍早發行的著作「門外漢」(The Amateur)也披露歐巴馬和蜜雪兒的離婚文件。但是白宮遭到否認,白宮還反駁克雷恩過去有亂編故事的紀錄。

川普以反歐巴馬聞名,不過他對於歐巴馬的指控卻是錯誤百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拿歐巴馬的出生地大作文章,川普曾指控歐巴馬的出生地是肯亞,而非夏威夷,依據美國法律非美國本土出生者不能選總統,因此沒有資格擔任美國總統,川普還聲稱派遣人員至夏威夷明查暗訪,但最終仍無法證明他的懷疑。

對於川普將公布歐巴馬的離婚文件,白宮方面表示,「一切都是胡說八道」,沒有的事。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敬禮法報化三身,敬禮一切圓證空明覺性之諸佛。
 

我將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它為你真實解脫自己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何其奧妙!
娑婆與涅槃同時圓具於一心之內,
它的本性亙古即然,你卻無緣得識。
它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你卻無緣一睹它的丰釆。
它處處顯現無礙,你卻視而不睹。
因此著文,為解說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內在自性,
三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
無人得識其中奧義。
此言不虛,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
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
究竟教誨終歸於導入自性的三要訣。
今開顯諸佛自性,
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諦聽! 有幸佛子,諦聽!
常人雖也重視心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
對它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乃因彼等未能正視心性之本身,
只知發展為各種哲學觀念及學說,
深奧難解,
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自性的機緣,
以致輪迴流轉於六道三界,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不覺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謬誤。
縱然聲聞緣覺試由無我的道理深入,
卻無法了解自性之本來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執一論,
自作纏縛,無緣得見淨光。
聲聞緣覺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別見所障。
中觀派則蔽於真俗二諦的執著。
事乘與瑜珈(方便父續)及隨瑜珈(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
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
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
唯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無礙。
由自性觀之,不論凡俗,娑婆與涅槃本來不二,
只因你不斷造作貪瞋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
藉今日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因緣,
你終將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有人視它為具體存有,實際上它並非實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
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
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
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
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
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
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
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
有人稱為大手印;
有人稱為唯一本體;
有人稱為法界;
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三:
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
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
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
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
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
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
它真實無雜,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恆,亦非受造,
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單一的實體,因它明顯地徧存萬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質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總之,我們本具的自實,絕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
 

在這本覺內,法報化三身圓滿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圓具光明朗淨,故是報身;
因它能夠自在顯現,故是化身;
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三身,便是覺性的本質。
 

諦聽這殊勝的開示,
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
本來空明,纖毫未染,
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
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
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尋找,為何仍說你找不到那個起心動念的人?
由是可見,起心動念的主體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確有,你怎能說此念未生?
你只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
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
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
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
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
既然本覺是自然出生、自然圓滿,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說,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頭都是當下生起,當下寂滅解脫,
你為何還說,你不知對治之道?
既然當下的覺性本來如此,
你為何還不識自己的本性?
 

自性本空,它真的無實無根,
你的自性也如虛空,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為主地秉持著空觀,
那自然生起的本覺,從無始以來一直空明朗淨,
好似太陽一般,由核心自然發出光熱,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這本覺本智,真的是不滅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無止盡,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心念變化無常,真的不是我們的憶念所能盡解,
它們就像微風一般難以捉摸,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不論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體顯現,
就像明鏡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世上紛紛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內解脫,
就像空中的雲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豈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豈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三昧耶戒之外,豈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證果之外,豈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應該仔細觀照自己的心性,審思再三。
 
十一
當你外觀身外虛空,
若無雜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性,
亦無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淨,無垢無染。
你的本覺淨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無雲晴空中的太陽,
陽光雖無形無象,卻光明徧照。
不論你了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十二
這本來圓滿的淨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卻無父無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十三
何其奧妙!
這當下的本覺空明朗淨,無實可執,
僅此,即是無上的知見。
它涵括一切,卻不受任何觀念事物所羈,
僅此,即是無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語道斷,
僅此,即是無上的道行。
無需四處追求,它本來圓滿具足。
僅此,即是無上的證果。
 
十四
殊勝之正道有四:
殊勝的正見:
正因當下覺性光明朗淨,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修: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行: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果:
正因當下覺性就是這光明朗淨,
此光明淨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十五
今開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見,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淨,
三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祕密教誨,
便應盡拋過去的知見及一切。
斷除未來的冀望及籌劃。
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
既然,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
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
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無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識,
因無所散亂,它是本體的光明淨性,
外境外相,既無自性,故自然解脫。
明空不二,是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
便得如實而見金剛薩埵。
 
十七
下面的開示,將為你窮究六種邊見,並推翻其說。
不論當前的知見學說,立論何等分歧,
所謂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覺,
它是自然生起的無上覺性。
應知,觀者及觀照本來不二,
當你觀照,不妨尋找觀者為誰,
若徧尋不得,
此一妄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見及持此知見之人並無分別,
若能不落入空見或空境,
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
這便是大圓滿見。
於是,不論識與不識,亦無分別。
 
十八
不論當前的修行方法,立論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覺心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修持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行與否,不妨尋覓一番修持之人,
若徧尋而不得修持之主體,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亂,
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淨,
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覺,卻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
不論你正在造作或無事,不妨觀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徧尋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行事與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能不落入妄見,染著習氣,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淨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稱清淨無染。
如此,淨行與不淨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
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質就是本覺,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三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徧尋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滅,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皆覓不可得,
你又不落於執著或貪瞋懼情,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本來的清淨無染。
只要了悟法報化三身圓具於你內,
此即無上佛果。
 
二十一
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
本覺原來就是清淨無礙的常存覺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你若明瞭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由於它是涅槃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
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二十二
於此心外,向外馳求,
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奧祕的究竟。
如果你不了解萬象皆出自一心,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識取本覺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笨人,進到人群中,
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
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之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會再三流轉於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來心性就是如來,
涅槃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娑婆與涅槃,全憑你一念無明或一念明覺。
若由究竟義觀之,兩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它們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
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無誤,本來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情的心念本來不可分割,
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來自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三
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觀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最後終將歸於某處。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它卻似烏鴉照井,
當烏鴉離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也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淨,
有如天上穹蒼,它的空虛與澄澈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覺雖能生出外境,
變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性,也是實相。
它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卻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比擬而已,
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自性雖如虛空,卻具本覺,無所不明,
天空卻無覺性,它的空虛好似死屍一般地空虛,
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的。
總之,能毫不散亂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況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性的真理)的價值。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
只不過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
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
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以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宗九乘中也各據立場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說立論也互異,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它們是虛是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痴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無礙的本質,境相才能不斷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自然解脫,
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它,
由究竟觀之,心性不曾離開過一切而存在。
這一體性並非建築在任何有形基礎上的,
它雖是一,你卻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因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虛無,因它的光明及覺性光輝徧照。
它更不是各種形色,因為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此刻的自覺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卻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
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
不經榨壓,哪來麻油?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
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
他雖不了解其中學理,
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調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嚐過糖的滋味,
那裡需要他人解脫其中滋味?
錯失(本覺),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證量經驗,所說難免以訛傳訛,
離佛地益遠。
一旦了知(本覺),一切功德業報當下滅盡;
若不識本覺,一切德行或惡業,
終將累積為業報,在善惡二界中輪迴流轉。
只要你能識破自性中空虛的覺性,
善、惡、德、業,便不致落實成報。
就如虛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與罪業在虛空之境也無法滋生業果。
那自生的本覺方能觀照透視一切,
以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是如此深奧!
你必須熟諳自己的覺性。
這祕密教敕何等深奧!
 
二十八
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直接為人開示本覺,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精簡非常,
所有密法、要門、口訣,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仍另將它隱藏某處,
作為巖藏密法,
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聞此妙法。
三昧耶 嘎嘎嘎
 
以上論述是開示人的當下覺性,
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
願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
直到娑婆眾生畢竟解脫。

來源:http://www.thinkerstar.com/WSLF/2Buddha/lienhua.htm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東坡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到存在的正中心

  濕婆說:「每樣東西都通過知道來感覺:通過知道,自己在空間發光;把人的存在覺知為既是知者又是被知者。」

  當你知道某些事情時,它是通過知道而被知道的,客體是通過理解力來到你頭腦的。你看一朵花,你知道這是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在那兒,而你在內在,某種東西從你那裏來到了玫瑰花上,某種東西從你那裏投射到玫瑰花上,一些能量從你那裏移動到了玫瑰花上,吸取了它的形式、顏色和氣味,然後再返回,轉遞給你資訊,這是一朵玫瑰花。

  所有的知識,無論你知道什麼,都是通過知的能力來顯示,知就是你的能力,知識就是通過這個能力來積累的,但是知道顯示了兩件事:被知道的和知者。當你知道一朵玫瑰花,如果你忘記了是誰知道它,那麼你的知也只是一半。所以,當知道一朵玫瑰花時,有三件事:玫瑰花——被知道;知者——你;和兩者間的關係——知識。

  所以知識可以被分成三點:知者,被知的和知道。

  知道就像兩點之間的一座橋——主體和客體間。通常,你的知識只是表示了被知道,知者並沒有被顯示出來,通常你的知識就是一種指向:它指向玫瑰,而從不指向你。除非它開始指向你,否則,知識會讓你知道世界,但它不會讓你知道你自己。

  所有的靜心技巧都是要顯露知者,喬治戈傑福運用的就是這樣一種技巧,他稱之為記住自己,他說,無論什麼時候你知道某樣東西,總是要記住知者,不要在客體中忘了它,記住主體。就像現在你在聽我說,當你在聽我時,你可以有兩種聽法,一:你的頭腦可以集中在我身上——於是你忘了聽者,說者被知道了,但聽者卻被忘了。

  戈傑福說,在聽的時候,知道說者,也知道聽者,你的知識一定是雙向的,指向兩點——知者和被知的,它不該只是流向客體一個方向,它必須同時流向兩個方向—一被知的和知者,這就是他所謂的記住自己。

  佛稱之為「正念(Samyaksmriti)」,他說,如果只知道一點,那你的頭腦就不是一個正念,必須知道兩者,而那時一個奇跡發生了:如果你覺知到兩者,被知的和知者,突然,你就變成了第三者——一你兩者都不是。只是努力地去覺知兩者,被知的和知者,你就變成了第三者,你變成了一種觀照。第三種可能性立即出現——一個觀照著的自己進入了本性——因為你怎麼能知道兩者呢?如果你是知者,那麼你就保持固定在一個點上:在記住自己中,你又從知者的固定的點移回來,於是知者是你的頭腦,被知的就是世界,而你則成了一個第三點,一種意識,一個觀照本身。

  這個第三點無法被超越,那個無法超越的點就是終極。能被超越的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那時它並不是你的本性——你能超越它。

  你坐在一朵玫瑰花的附近:看它,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完全集中注意力,完全注意著玫瑰,好讓整個世界消失,而只有玫瑰留在那裏——你的意識是完全注意到玫瑰花的存在,如果注意是全部的,那時世界就消失了,因為注意力越是集中在玫瑰花上,一切也就越消失殆盡,世界消失了,只有玫瑰花還在,玫瑰花變成了世界。

  這就是第一步——注意力集中在玫瑰花上。如果你無法集中在玫瑰花上,那麼移向知者將是困難的。因為那時你的頭腦總是在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集中思想成為邁向靜心的第一步。只有玫瑰花存在著,整個世界已消失了,現在你能轉向內在,現在玫瑰花變成了你能從它那裏移開的一個點,現在看著玫瑰花,開始變得覺知你自己——知者。

  在剛開始時,你會錯過,當你轉向知者時,玫瑰花會擺脫意識,它會變得模糊,它會走掉,它會變得遠離,你會再一次來到玫瑰花上,而你會忘了自己,這個捉迷藏的遊戲會一直繼續,但是,如果你堅持,不久你會突然地來到兩者中間,這個時刻遲早會到來,知者,頭腦和玫瑰花會在那兒,而你只是在中間,看著兩者,那個中間的點,那個平衡的點就是觀照。

  一旦你知道那一點,你就已經是兩者,於是玫瑰花——一被知的,和知者——頭腦都只是你的兩個翅膀,客體和主體只是兩個翅膀,你是兩者的中心,它們是你的延伸,於是塵世和神聖兩者都是你的延伸,你已經來到了存在的正中心,而這個中心只是一種觀照。

來源:http://www.osho.tw/ebook/book5_16.htm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克氏的探索者都會將這句話詮釋為一個哲學
非二分的哲學
而忽略了他實質上的意義

這句話是個靜心境界 或者靜心技巧的表達與陳述

很簡單 但最難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觀察自己

所有的痛苦幾乎有一個現象 那就是涉入其中

譬如情緒的波動 過於涉入其中的話 一個人就會跟情緒認同

諸如情境都可以適用

那麼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這句話的功用何在

他就是在說 以旁邊者的角度審識自己

就像照鏡子一樣 你的臉孔反映在鏡子中

而你不涉入 當你不涉入 就有一種明晰 清晰度

你見到你自己的思想 情緒 而你不屬於它們

這個不屬於它的意思就是成為自己的主人

這是一個重要的技巧
你觀察到那個自己

因為這樣 就像你觀察到鏡中的你自己醜陋的表情

一個人就無法繼續下去


然後整個人生就變成一種創造

因為你不涉入 不被影響是第一步

下一步就是你要表現的 你的身體 心思 情緒就變成展現的工具

其中沒有任何因襲與勉強 而要展現出什麼東西就成了一種自由與責任

來源:http://newage-taiwan.dyndns.org/cgi-bin/k/k.cgi?mode=view&no=135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題:Bhagavan,我們知道生理痛苦+心理痛苦+存在性痛苦=常數。我對於生理痛苦很清楚。談到心理痛苦,我面對心理痛苦的兩個面向,一個是我個人的痛苦,這是我在觀察和經驗的,另一個是當我在社會中時,我感覺到集體的痛苦,我也觀察它,它就轉化為平靜。但是當我面對存在性痛苦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進入存在性痛苦越深,它就越是個無底深淵。越強地憂鬱,就越不願活下去,這痛苦是無止盡的,這沮喪持續非常久,尤其是在最近。我該如何處理存在性痛苦呢?

Bhagavan:在所有的痛苦形式中,最難了解的,也是最難以解決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並不是你在經歷存在性痛苦,而是你就等於存在性痛苦。所以我說並不是你正在經歷存在性痛苦,你就等於存在性痛苦。只要你存在,你就會有存在性痛苦。因為當你存在時,你就與其他的一切分離,這分離就是我們所說的存在性痛苦。

這裡必須了解的是你不是受苦於存在性痛苦,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存在性痛苦。並不是你在受苦,而是你就等於存在性痛苦。事實是你並不存在,並沒有人存在,只有起起落落的人格存在,就像是海洋上的海浪,海浪出現,海浪退去,海浪再次出現。人格出現,人格消失,沒有人存在。

譬如說,你非常靠近電視,電視螢幕,你可能只能看到點。如果你非常靠近液晶螢幕,或任何的螢幕,你只會看到點,當你非常靠近時完全看不到圖像。同樣地,如果你將影片放慢下來,你會發現並沒有連續的動作,在動作中是有中斷的,但是你卻有連續動作的幻覺。如果你很靠近或放慢影片,你就看不見連續的動作。當你坐地很靠近電視時,你只能看到點,看不到任何的形式。

同樣地,當你強烈地覺知內在發生了什麼時,發生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非常靠近發生在你內在的活動。如果你能足夠地靠近看時,你就會看見你消失了,你不存在的,因為在那裡被觀察的,創造出了你內在的觀察者。如果以不同的方式來看被觀察者,你也會消失。就像當你靠近電視螢幕時,你只會看到點,沒有任何形體。同樣地,如果你強烈地觀察事物,被觀察者就消失了。就像是螢幕上的點,當你非常靠近你內在在發生的時,它是非常非常不同的。當被觀察者改變時,觀察者也會改變。當被觀察者消失時,觀察者也會消失了,兩者都不見了。你了解到觀察者、被觀察者與觀察的行為都是一。當這情況發生時,你就消失了。當你消失時,痛苦也消失了,因為「你」就是痛苦。

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你必須強烈地覺知到,不是一天內,而是逐漸地,你可以越來越強烈地看見什麼在發生。通常你會關注發生的是什麼,但這就是問題所在,發生的是什麼並不重要。你能看見發生了什麼嗎?當你看見什麼在發生時,你就會發現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實際上是一。因此只有經驗,經驗者消失了。只有看,看者消失了。只有思考,思考者消失了。只有存在的事物,你消失了。隨著你消失,存在性痛苦就消失了。

即使這只發生了5分鐘,你就會得到你並不存在的強大的洞見。此後你就再也不會掉進存在性痛苦的牢籠中。這就是將發生的情況,所以讓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努力吧。

來源:http://www.onenesstaiwan.org/article-detail.php?act=detail&id=50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7 Wed 2012 16:02
  • 觀照

問題:Sri Bhagavan,你說我們將一直觀照頭腦,如果沒有「自我」,那麼是誰在觀照頭腦?


Bhagavan:是意識在觀照,我們稱之為Chit,它也具有巨大的喜悅,我們稱之為Ananda。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唱誦Sat Chit Ananda。這是意識的性質,也是觀照的能力。

它不能參與,但是它可以觀照。因此是意識在觀照著頭腦與思想,當意識觀照時,它不會認同。它只是看著思想,它只是看著頭腦,它只是看著一切的行動。

因此你是純粹的意識,而現在你將自己與頭腦認同,這就是為什麼你被監禁在頭腦中。但是一旦你跳出頭腦,你就從頭腦的掌控中解脫了,一切你要做的就是觀照。

為了觀照,你必須看見,看看是什麼。我不去描述,否則你會形成概念。但是一旦你到達那裡,你就會很清楚了。沒有人需要教你什麼,你知道就會自己。

你會到達那裡,不用擔心,現在每天人們都越來越接近覺醒。過程加速了,越來越多的人跨到了那裡,如此地輕易。然後你就會開始笑,因為你會懷疑,「我這些年來是怎麼錯過的?」這樣簡單的事情,就和呼吸一樣簡單。

你真的會笑自己,一切事物都被觀照著,就是如此。因此是意識在觀照,這不在任何地方但又無處不在。你不能說它在這裡,也不能說它在那裡,它無處不在。

一切都被觀照著,如果我談的更多,你也會使它變成概念,我會留下這部分,等待你到達那裡。

來源:http://www.onenesstaiwan.org/article-detail.php?act=detail&id=88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題:Bhagavan,當我們經驗痛苦時,是我們的感知發生了變化,還是我們進入了沒有感知的狀態?到底發生了什麼?


Bhagavan: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所有的痛苦都只是一個故事,一個造成痛苦的故事。因此僅是了解它是個故事是不夠的,你必須知道故事是什麼。

因此你必須將痛苦帶到下一個階段。當你與痛苦在一起時,痛苦就會告訴你它自己的故事,這對你而言可能是很令人驚訝的,你沒有預期到這個。

例如,很多年前,我認識一個在IAT就讀的年輕男子,他後來成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如你們都知道的,IAT匯集了印度的菁英。當他進行物理研究時,他產生了巨大的慾望。

於是他開始做瑜伽,但是慾望沒有消失,然後他開始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但是慾望仍然不受控制。這就是他的情況,無論他怎麼做都無法控制他的慾望,這影響了他的學業,這就是他的痛苦。

當他經驗這種痛苦時,首先他與痛苦在一起,故事就浮現了。故事是他痛恨實驗物理學,而深愛理論物理學。他恨死了實驗物理學,他對實驗物理學沒有興趣。

他熱愛數學與所有抽象的物理概念,那是他的所愛,而他不想將他的時間浪費在實驗物理學上。對實驗物理學的憎恨所引發的厭惡感以慾望展現出來。

每當你從事某個你不喜歡,你憎恨的工作時,慾望就會變得過多。因為你是為了生存才這麼做,而你會一直有對於生存的恐懼。

因為他知道他可能會在實驗物理學中失敗,這意味著他無法得到碩士學位,這樣他可能就不能成為他想成為的科學家,這意味著他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他的整個生存就是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這動搖了。

當生存受到威脅時,慾望就會自動增加,這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慾望、生存與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生存受到威脅時,慾望就會自動增加。

假設你在股市中,你的股票下跌了,你就會看見慾望增加。假設你從事生意,而你的生意失敗了,你的慾望就會增加。

失敗總是會導致生存受到威脅,慾望就會因此自動增加。

當他很清楚這個時,他就有了與痛苦在一起的勇氣,然後去經驗痛苦。於是故事就會開始揭露出來,然後他就知道了「就是這個,不是嗎?」

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他突然發展出對實驗物理學的喜愛,因為他知道這慾望與他對實驗物理學的厭惡有關,於是他說:「好吧,我將在這方面更努力一點。」當他這麼做時,慾望就消失了,它下降到了正常的比例。當然,後來他成了一個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因此這個故事就揭開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有被創造出的問題,和真正的問題的差別。每當你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知道這是被創造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其他的東西。

那要如何到達那裡呢?首先,你要了解每件事都只是一個故事,在真實中,痛苦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當你如實地經驗真實時,只會有喜悅,只會有幸福,只會有愛,不管它是什麼。但你因為你的頭腦一直在干擾,你無法經驗真實。頭腦是什麼?它一直都在批判,一直在評論。

為什麼?因為頭腦就是思想的流動。思想是什麼?思想就是衡量。它將昨天與今天相比,將今天與明天相比,將某人與他相比。頭腦一直都在比較,一直都在衡量。

思想是衡量的工具,它不斷地衡量,當你衡量時,譬如有個花瓶,你必須看著這個花瓶,不以它的顏色、大小或形狀來衡量它。頭腦不過是思想的流動,思想源自於過去,而過去就是記憶,記憶是死的。

因此死亡流經你,如果你的過去與未來真的死亡,如果你的過去與未來在心理上死亡,那麼你就會活在當下,就會有巨大的喜悅與幸福,這是我們試著為你做的。

因此如果你與痛苦在一起,故事大多都會被揭開出。如果這還不能揭開來,那麼你可以去經驗痛苦。那故事一定會被揭開來,不僅如此,負荷也會揭開來。與痛苦在一起可能會將故事揭開,但是它可能不會移除負荷。

在這男孩的例子中,當他與痛苦在一起時,他了解了故事,與對實驗物理學的憎恨,以及所有這些東西,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不舒服的感覺還是存在的。

當他開始經驗痛苦時,他了解了他叔叔的評述,他叔叔是美國的大學著名的物理學教授,在他小時候,他叔叔說:「只有傻瓜才會做實驗物理學。你的大腦越大,你就會進入理論物理學。」這造成了他對實驗物理學的偏見,憎恨實驗物理學。

當他經驗痛苦後,負荷就消失了。為了消除負荷,你必須去經驗痛苦。

每當任何事情被重新經驗時,負荷就消失了。你必須清楚地重新體驗它。就像兩個人不能待在同一個地方,不是嗎?你必須拆毀一個,讓另一個進來。

因此以同樣的方式,當你重新體驗它時,負荷就被移除了,它消失了。隨著負荷消失,整個感知就改變了,因為它來自於你的故事,或負荷。

一旦感知改變時,一切都改變了。你依據你的觀點經驗真實,當感知改變時,經驗就會改變,然後痛苦就消失了。而最終的痛苦是,必須沒有感知。

這是第一個層次,就像一般的痛苦。但是如果你想到可以如實經驗事情的層次,那思想本身必須停止,這是可能的。

當你喝咖啡時,你應該就是喝咖啡,為什麼你要想到板球評論或評分呢?你應該就是喝咖啡。這時所有痛苦就完全結束了,你的生活只會有喜悅與愛。什麼喜悅?無條件的喜悅,無條件的愛。

你可能是個乞丐,你可能是個痲瘋病人,但是你會擁有無條件的喜悅。這喜悅並不取決於你獲得什麼或失去什麼,它就是存在著,你可以是任何人。

你可能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除非你如實地經驗真實,否則你不會擁有這樣的喜悅,與無條件的愛。你對於對國王,與對於乞丐擁有相同的愛,因為思想是不存在的。

這一切都是可能實現的。

來源:http://www.onenesstaiwan.org/article-detail.php?act=detail&id=383

 

 

文章標籤

Q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